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,花卉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潜力,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。一朵朵娇艳的鲜花,不仅装点了乡村的美丽风景,更构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色桥梁。
一、花卉产业蓬勃发展,经济规模持续壮大
近年来,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各地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,纷纷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与相关产业。河南,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,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花卉面积达到136.3万亩,年销售额94.7亿元,出口额70万美元,从业人员55.1万人。南阳月季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,年出圃月季苗15亿株,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%、出口量占全国的70%,年产值突破25亿元。鄢陵的花木产业种植面积达40万亩,从业人员21万人,年产值140亿元,人均年收入达3.38万元。
在广东揭阳普宁,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,年交易额近20亿元。其中,万花园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,不仅是粤东地区规模大、特色强、档次高的花木种植基地和专业市场,更成为集生产、销售、休闲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平台。园内名花万千,拥有各式花卉、盆景、绿化苗木等三大类520多个品种,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、市和地区,旺季时日接待游客超1万人。
二、产业融合激发活力,多业态协同发展
花卉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,而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,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(一)“花卉+旅游”,打造特色乡村旅游
许多地方将花卉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,以花为媒,吸引游客前来赏花、休闲、体验。四川犍为县依托“中国茉莉之乡”的品牌效应,创新构建“农旅+研学+康养”新业态。举办半程马拉松等赛事,开发芳香主题民宿、调香工坊等特色项目,整合嘉阳小火车等景区资源,串联成精品旅游线路,成为成渝周边“微度假”热门赏花目的地。安徽郎溪县积极探索花旅融合新模式,举办四届“美迪花世界花卉节”,吸引周边游客达22.5万人次。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郎溪第二届绣球花卉节开幕,15万余株的绣球花等各色时令花卉竞相开放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。
(二)“花卉+加工”,延伸产业链条
花卉加工产业的发展,进一步提升了花卉产品的附加值。犍为县43家花茶企业完成生产线改造,形成涵盖精油、香薰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全产业链矩阵,并与5万余家新茶饮门店建立合作,年实现原料供应4万余吨,打造了“基地—工厂—市场”的产业闭环。福建长泰区紧跟市场需求,调整花卉种植结构,大力发展特色花卉,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其花卉已走向国际舞台,2024年出口额达1457.1万美元。
三、科技赋能创新发展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
科技的力量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推动着花卉产业不断创新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(一)科研合作培育新品种
各地积极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,加强花卉新品种的培育与研发。揭阳普宁市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、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,累计注册“宝镜院太空花卉”等商标10多件,“含笑高枝嫁接技术集成与运用”获揭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。福建长泰区加强与厦门大学、中国科学院、福建省农科院、福建省林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联动合作,研究推动种质资源发展,建立漳州市长泰区姜荷花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,推动地方标准化项目开展。
(二)数字化助力产业升级
数字化技术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,从生产管理到销售模式,都发生了深刻变革。普宁探索数字交易新模式,打造“基地+仓储+物流+销售”全数据交互平台,实现“万种花木汇聚平台、足不出城货比三家”。近两年来,已有60多名大学生回乡从事花卉苗木电商,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。此外,一些地方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花卉种植的精准化管理,提高生产效率与花卉品质。
四、带动就业促进增收,共享产业发展成果
花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带动了农民增收,让广大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。在玉溪江川区的绣球花基地,工人们在花田间忙碌地采摘分拣,这些工人都来自周边村子,绣球花产业帮助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增长了近50%。在郎溪县,安徽美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郎溪县喜微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,就近招聘培训,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就业,农户年均增收2.1万元。在长泰区,花卉行业从业人员达9500余人。花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。
花卉产业作为美丽与希望的产业,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从产业规模的壮大到产业融合的创新,从科技赋能的变革到带动就业增收的实效,花卉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。未来,随着各地不断探索与创新,花卉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,让乡村因花卉而更加美丽,让农民因花卉而更加富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