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已入深秋,光照时间缩短,温度下降,月季开始感知到冬季的临近。作为多年生植物,月季会启动休眠准备机制,将养分从叶片回流至枝条和根部储存,以应对寒冷的冬季。此时,老叶或下部叶片会逐渐发黄、脱落,这是植株自我调节、减少能量消耗的自然过程,并非病害,无需过度担忧。
环境变化影响
温度骤降: 十月可能出现寒潮或夜间低温,突然的冷空气刺激会使月季叶片迅速失水、萎蔫甚至脱落。
光照不足: 秋季阴雨天气增多,或日照时间本身变短,光合作用效率降低,植株制造的养分减少,可能导致部分叶片因“营养不良”而掉落。
通风不良: 若盆栽月季放置在密闭阳台或室内,空气流通差,湿度过高,容易引发叶片发黄脱落。
养护不当因素
浇水不当: 秋季蒸发量减小,若仍按夏季频率浇水,易导致盆土长期过湿,根系缺氧腐烂,进而引起黄叶、落叶。应遵循“见干见湿”原则。
施肥错误: 此时应停止施用高氮肥,以免刺激新梢徒长,消耗养分且新枝不耐寒。可适量补充磷钾肥,帮助枝条成熟,增强抗寒力。
病虫害侵袭: 虽然秋季病虫害减少,但仍需警惕红蜘蛛、白粉病等。红蜘蛛在干燥环境下易发,会导致叶片失绿、卷曲、脱落;白粉病则使叶片覆盖白粉后枯黄脱落。
应对建议:
观察落叶部位:若是下部老叶零星黄落,属正常现象。
调整水肥:减少浇水频率,停施氮肥,增施磷钾肥。
加强通风,保证充足光照。
检查是否有病虫害,及时处理。
无需过度干预自然落叶,待其完成落叶后进入休眠,来年春季会重新萌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