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季黑斑病是困扰众多花友的常见病害,尤其在多雨季高发。若防治不及时,雨季过后进入高温模式,会导致月季大量落叶,甚至整株枯萎,难以安全度夏。
一、品种与自身抗性
在众多月季品种中,高抗性品种相对较少,绝大部分品种的抗病能力处于相近水平。而月季自身的抗病能力,与其激素水平和可储存的糖分总量密切相关。简单来说,月季生长越旺盛,激素水平越高、糖分储存越多,抗病性就越强。
二、病原菌与传播方式
引发黑斑病的是一种真菌,其病原体会附着在病叶、老叶、病枝或土壤中的落叶上繁殖,产生大量分身胞质体。
黑斑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雨水飞溅和飞溅后的风力扩散,同时病菌孢子也会随空气飘散。值得注意的是,夜间的露水也可能引发黑斑病。并且,病菌孢子需要在叶片表面形成水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,随后通过气孔或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细胞,进而繁殖扩散。
三、高发环境
紫外线对病菌孢子有杀灭作用,但黄梅雨季时,连续阴雨导致紫外线减弱,加之此时温度适宜,病菌繁殖速度加快,因此这个时期比早春雨水期更易使月季感染黑斑病。
四、防治药剂选择
防治黑斑病的杀菌剂种类较多,如苯咪甲环唑、氟磺唑、戊唑醇、抑菌酯等。若不想准备过多杀菌剂,可选择复配型杀菌剂,这类药剂对多种真菌有广谱杀菌效果,杀灭率高,合理使用不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。例如“做蜜带生莲”,此外苯甲密菌酯、戊唑密菌酯等也是较好的复配型杀菌剂。
五、用药方法与频率
以唑醚代森联为例,预防时浓度为1000到1500倍。打药频率需结合天气和苗情:阳光充足、无雨且夜间露水少,健康的植株一两个月不打药也可;若夜间有露水,需增加打药频率,约7到10天一次。
短暂降雨前,可追打杀菌剂,预防效果优于雨后补打。
连续降雨时,黑斑病、灰霉病和双霉病均易高发,需查看短期天气预报,尽量在降雨间歇打药。
六、用药关键要点
保证药液吸收:病菌孢子侵入细胞内繁殖,药液需被叶肉细胞吸收才能发挥作用。由于叶片表面有蜡质层,单独喷药易出现荷叶效应,导致药液无法均匀附着,尤其是叶片背面——药液主要吸收部位。
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带发泡剂的洗衣液、洗洁精、洗发液(搅拌后桶壁有少量泡沫即可),或加入3000到4000倍的红蜘蛛特效药,使药液在叶片正反面形成均匀药膜,确保被完全吸收。
坚持连续用药:治疗时需间隔2到3天喷打3到4次以上,因为药液进入细胞后,需积累到一定浓度才能彻底杀灭病菌。同时,不同化学结构的药剂作用原理不同,治疗过程中不要频繁换药。
只有当病菌被彻底消灭时,才不会产生耐药性;若经常使病菌半死不活后又恢复,病菌才会对该药剂产生耐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