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黄杨球,作为常绿灌木的典型代表,具有许多令人称道的特性。首先是其极强的适应性,既能耐寒又能耐旱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茁壮生长。其次是生长速度适中,枝叶密集,易于修剪成型,这些特性使其成为造型植物的首选。
生态价值
除了观赏价值,大叶黄杨球的生态功能也不容小觑。其密集的枝叶结构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,每公顷大叶黄杨每年可吸附粉尘10吨以上。在降低噪音方面,合理配置的大叶黄杨绿篱可降低噪音5-8分贝。
同时,大叶黄杨球为城市中的小型鸟类提供了栖息和庇护的场所,有助于维持城市生物的多样性。其根系能有效固持土壤,防止水土流失,特别是在坡地绿化中效果显著。
城市绿化
在城市绿化中,大叶黄杨球的应用可谓淋漓尽致。作为道路分隔带植物,它不仅能有效界定空间,还能减少眩光干扰,提高行车安全性。相比开花植物,大叶黄杨球的常绿特性保证了全年一致的景观效果,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。
在街景提升中,大叶黄杨球通过不同高度的搭配使用,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感。与开花灌木、观赏草等植物组合时,它能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,既不抢风头,又能提升整体景观的质感。
园林景观
大叶黄杨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更加多样化。由于其耐修剪性强,可以塑造出球形、柱形、立方体等各种几何形状,甚至是动物造型,满足不同景观主题的需求。
在空间营造方面,大叶黄杨球是划分功能区的理想材料。通过点植、列植或群植等不同方式,可以巧妙引导视线和流线,创造开合有致的空间序列。在庭院设计中,它常被用作基础种植,软化建筑线条,实现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和谐过渡。
公园造景
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,其景观要求更为丰富多样。大叶黄杨球在公园造景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。
在规则式园林中,修剪整齐的大叶黄杨球可以强化轴线,营造庄严整齐的氛围。而在自然式园林中,适当放松修剪程度,又能展现其自然姿态,与其他植物相得益彰。
特别是对于主题公园的造景,大叶黄杨球的可塑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主题需求。从欧式庭园的整齐划一到中式园林的含蓄雅致,它都能完美融入,展现出不同的风貌。
植物配置
配置原则
对比与调和: 利用大叶黄杨球规则、饱满的球形与自然形态的植物形成对比,或与其它几何造型植物保持调和。
层次与韵律: 通过不同规格(高低、大小)的黄杨球组合,或与乔木、地被植物搭配,营造丰富的立体层次和节奏感。
色彩与质感: 大叶黄杨球叶色浓绿、质感厚重,是衬托彩色叶、开花植物的绝佳背景,也可与叶片纤细、色浅的植物形成质感对比。
四季景观: 作为常绿植物,它是保证冬季景观的基础。配置时需考虑与其他植物的季相变化,做到四季有景。
应用场景
常用于欧式、现代风格庭院/建筑周边/道路绿化
列植:
手法: 沿道路、广场边界或建筑基础等距离列植。
效果: 形成强烈的导向性和序列感,简洁大气。
技巧: 可搭配修剪的绿篱(如红叶石楠篱、金森女贞篱) 作为背景或下层,形成绿色雕塑带。
对植:
手法: 在门口、桥头、广场入口等重要节点两侧对称种植。
效果: 起到强调和提示作用,营造庄重、迎宾的氛围。
技巧: 树下可种植规整的色块植物,如非洲茉莉、小叶栀子等,丰富底部层次。
矩阵式种植:
手法: 将大小一致的黄杨球以网格状种植。
效果: 极具现代感和艺术感,常用于现代简约风格的景观中。
技巧: 矩阵之间可填充白色的砾石或彩叶地被(如金叶过路黄),强化几何美感。
常用于中式、日式及生态公园
点景/孤植:
手法: 在草坪、转角、水边等开阔地单独种植一株形态优美的大叶黄杨球。
效果: 成为视觉焦点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搭配植物: 背景可用高大乔木(如香樟、乌桕)衬托,前景留白或点缀自然状的宿根花卉(如鸢尾、玉簪)。
群植/散植:
手法: 将三五棵不同大小的黄杨球自然组合在一起,或疏密有致地散置于坡地、林缘。
效果: 形成稳定、浑厚的绿色块,增加群落厚度和自然野趣。
搭配植物: 与观赏草(如狼尾草、芒草)、球形灌木(如红花檵木球、海桐球)组合,营造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效果。
应用蕞广泛,公园、居住区等常见
作为中层过渡植物:
经典结构:乔木(上层)+大叶黄杨球(中层)+色块/地被植物(下层)。
示例:
秋色叶主题:乌桕/银杏(上层)+大叶黄杨球(中层)+红叶石楠/金叶女贞(下层色块)。
开花主题:紫薇/樱花(上层)+大叶黄杨球(中层)+杜鹃/八仙花(下层)。
与景石搭配:
手法:在景石旁配置一株或丛大叶黄杨球。
效果:球的圆润与石的硬朗形成刚柔对比,稳定石组构图,增添画面稳定感,在中式庭院中尤为常见。
虽然大叶黄杨球是常绿植物,但通过巧妙的植物搭配,可以创造出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。春季可与连翘、迎春等早花植物搭配;夏季与紫薇、木槿等花灌木组合;秋季配以红枫、银杏等色叶树种;冬季与梅花、山茶等冬花植物相伴,形成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焦点。
来源:必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