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各地气温迅速攀升,昼夜温差显著且环境干湿交替频繁,这样的气候条件极容易使月季发生白粉病。
白粉病特点
寄生能力强: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,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可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寄主器官表皮,寄主植物器官表皮越薄嫩,越易发病且被害程度越高。
分生孢子发达:病菌分生孢子大多分布在被侵染部位表皮外,在适宜条件下,分生孢子和菌丝萌发形成芽管,侵入寄主表皮细胞间形成吸器吸收营养,病菌在寄主植物表皮层附近分布密集,深层较少。
对环境需求特殊:病菌形成分生孢子需较高温度和相对湿度,萌发时则需较低相对湿度。雨后转晴或昼夜温差大的闷热天气,以及光照不足、通风不良、空气相对湿度大、修剪不当的环境,有利于白粉病发生和流行。
白粉病防治难点
治疗时机滞后:发病初期是药剂防治关键期,错过后病斑扩大,白粉孢子扩散,叶片抗病能力下降,且受叶片遮挡,药剂难以均匀覆盖,防治难度增加。
药剂使用单一:部分养护人员长期依赖单一药剂,如三唑酮或多菌灵,导致病菌抗药性累积,防治效果削弱。
防治措施单一:白粉病菌繁殖力强、分布广,单纯药剂防治难以彻底控制,需结合发病前的综合管理措施,如科学水肥管理、及时修剪、优化通风透光条件等,构建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,并配合早期药剂干预,才能有效防控。
白粉病防治方法
强化栽培管理:通过科学调控水肥、及时修剪病弱枝、优化通风透光条件等,降低发病风险。
采用新型防控技术:选用能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的新药剂或技术手段,提升防治效果。
药剂选择建议:初级方案可选用三唑酮类药剂,稀释800-1000倍液喷雾;中级方案可选择甲硫乙嘧酚或肟菌戊唑醇,每瓶兑水200-300斤喷雾;高效方案可使用30%四氟醚唑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,每瓶兑水100-150公斤喷雾。建议优先采用综合防控策略,结合栽培管理与药剂防治,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选择适配药剂,定期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。